雞白痢是禽類的常見傳染?。陔r雉為急性敗血癥,以白痢為主要癥狀,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,尤以2-3周齡幼雉為最。成雉染病少些、輕些,多為慢性或無癥狀感染。
1.病因
本病由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引起。該小桿菌存在于病雞內臟各器官和排泄物中,抵抗力較強,在正常情況下,可活100天,在土壤中可存活14個月,在-lo℃條件下,可4個月不死。它的主要傳播渠道是消化道。
2.癥狀
不同年齡的雉雞其顯示的癥狀也不同。雛雉的癥狀較明顯,用感染蛋孵出的小雛,通常在出殼后1-2天內死亡,見不到明顯癥狀。染病的小雛,縮頸閉目,衰弱昏睡,聚集怕冷,兩翼下垂,絨毛松亂,吃食很少或拒食,肛門周圍沾污灰白色粘稠糞便,氣味惡臭,最后因呼吸困難和心力衰竭而死;成雉癥狀不明顯,病程可延續幾個月。有時可見腹部下垂、貧血,間或出現下痢癥狀。
3.防治
本菌對一般消毒藥物的抵抗力較弱,1%福爾馬林溶液5分鐘、5%碳酸溶液經30秒鐘即可將其殺死。但治療價值不大,因為治后仍是病原攜帶者,不僅傳染蔓延,還可將病原傳給下一代。所以,對本病主要是采取預防措施,建立無白痢病的種群。一是認真做好消毒工作,每次孵化前應將孵化器清洗消毒,種蛋可用IOOO倍稀釋的新潔爾滅在30-40℃溫度下浸泡5分鐘,洗凈蛋殼,涼干后再用福爾馬林熏蒸;二是幼雛以第一次喂食起在飼料中加入O.OI%的呋喃唑酮,連喂3天,停兩天,交替進行。但使用時一定要充分拌勻,以防中毒;三是發現病雞及時淘汰燒毀,并將該雞群進行隔離,防止傳染擴散。